引用觀察者‧老爹的文章《慈悲與智慧》

 

我們都是到地球道場來演戲的、有智慧的生靈。心理學家對智慧的定義是──為了達成某個確定的目標,智人遵從律則,使用一切可能的工具和手段,克服障礙,達成目標。

 

按照陸錦川承自太極門的學說,這些律則只是境界性存在,因此僅為相對真理。這些目標則僅能定義在某個實相系統中。不同的實相系統,智人可以玩的目標集合也不同。

 

不妨把我們今生今世所存在的地球文明,當做一個實相系統。這個系統中,善惡二元對立是一種很標準的戲碼。因為實相經驗是個人信念造成的,因此必然會遵循『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只是時候未到』的律則。

 

當一個人徹底領悟到『個人信念造成了實相經驗』之後,他便可以從地球道場中畢業,脫離這個實相系統的轉世輪迴。但是當然他也可以選擇另一個目標,但由於『曾經滄海難為水』,他所選擇的目標的涵蓋面當然比原來一個廣了。通常一個善人畢業時,所結皆為善緣,隨時即了。一個惡人畢業時,由於結了許多惡緣,所以常常他會以渡化之心再來轉世,以便一一了結惡緣。

 

當一個善人『不認識自己』時,他做的善事常僅因為世俗的讚賞。例如他不願接受表揚只因為他相信,世俗認為匿名的捐贈者道德更崇高。

 

當一個惡人『不認識自己』時,他做了許多惡事,但是他把惡事造成的惡果的責任推給別人。他認為,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標可以不擇手段。或者他認為,為了保護他的大恩人或摯親,他們無論做了什麼事都應該壓下來。或者他認為,他的惡事只是個人放蕩的行為,不會對別人造成嚴重的後果。

 

這個社會如果沒有懶惰者、愚昧者和邪惡者,這個標準戲碼就演不成了。因為除此之外,我們還能演什麼?更何況上述幾種人也不是絕對懶惰、愚昧和邪惡。因為過於絕對的人無法見容於這個社會,戲碼也演不成了。反過來說,根據對稱性原理,也沒有絕對的善者。對稱性原理是一個許多實相系統皆成立的律則。

 

當我們一方面運用我們的智慧去應付懶惰者、愚昧者和邪惡者時,我們要慈悲,因為沒有了他們,戲也演不成啊!

 

當他們佔上風時,『神呀!請原諒他們,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。』

 

當他們受到報應時,『寬恕他們吧!因為他們的懲罰已經夠了。請指引他們能夠開始走向更生之路。』

 

但是,請大家不要姑息他們,要用生命的力量和他們週旋,因為這是主要的戲碼。此處週旋不只有對抗一途。

 

慈是同情心。當對象處於不利境遇時,不待之以冷酷無情,應以有情之心審慎因應之。但不可以對自己有智慧的因應作法,產生莫須有的罪惡感。罪惡感一旦昇起、再去壓抑它,已經可能被對象覺察並利用了。當然,當雙方有業待解時,壓抑罪惡感可能不得不為之。如同M先生的例子。

 

悲是同理心。設法理解此時此地許多挺扁的人的心態,就是悲的表現。有人可能在半推半就下拿了不應得的好處。有人可能擔心台獨的願景永遠成為泡影,即使能夠喊一天『台灣共和國萬歲』也會爽一下。有人可能永遠要把家族祖先的創痛扛下來,不知道還有『可以放下』的選擇。

 

再回到智慧的定義。整個轉世的人生是:一個追尋並完成目標的歷程。嬰兒和幼兒靈最會造業,因為他們認為目標很單純,追求愛情、金錢、美麗、名聲、權勢、健康、友情、幸福等都很容易。他們不注意各事物間互相影響,每每顧此失彼。他們不知道天有不測風雲、人有旦夕禍福。他們做起事來,好像那些『暴走族』,以為他們是不會死的。慢慢地,他們累積了許多刻骨銘心的經驗,還有許多智者為他們解說他們的經驗,直到有一天他們領悟到,這些經驗組成一些可以用他們追求的目標作為標題的『經驗完形』(Gestalt),他們也變成老年靈了,有些也成為智者了。

 

因為我們都是人生道途上的旅行者,所以我們必須慈悲地對待有緣相遇的人。要感謝他們,因為他們努力演好他們的角色,才能讓你進入你的人生的設定,迎向前去解決你今生需要面對的問題。慈悲是對那些你覺得不如你的人之正確感覺。比你高的人呢,則是『有為者亦若是!』。

 

博愛、仁恕、慈善、憐惜,都是和慈悲相近的語詞,各文化、各宗教所強調之處稍有不同,因此有不同而類似的傳說、成語、童話去表現它。但對每個人而言,逞口舌之辯不是正途,重在實踐。唐望一派要求『完美無缺的行動』,佛教徒要求『不違因果的行動』,我認為都差不多。所以我用智慧的定義去『破』慈悲的議題。就像道德議題一樣,有許多是兩難問題。所謂『兩害相權取其輕』或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』,但在特定時空之下,確實都存在當下之最佳解決之道,端賴智慧去取捨,而只有感覺死亡永遠在身旁的人才會有智慧。

 

 

高靈的回應~~~

 

小賽斯:

 

世間沒有真正的道理。所有的道理和想法都是人『因時、因地』而創造的。所有世間經典和教義,都是因地而設、因人而立;如同道德、法律,都因種族、時代所產生的語文用詞而截然不同,教出來的眾生也因習性、業力而互相吸引,產生不一樣的愚者、惡者、墮者的不同變化。因當時時空、時間變化產生了更多不可測知的因素。所以,不能用過去歷史時間的想法、遣詞和用句去規範現代人的所有行為。

 

唐望:

 

人的智慧不應再追求過去的想法,因為人所有教育、生活品質都一直在進步,而心靈越來越空虛,轉而退而求其次去找尋更古老的智慧,那雖然是經典,然而所有經典都是人為翻譯,都加入了地域、空間、時代和所經過的人生歷練的想法。

     

 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波波大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