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資深格友 “林米盧” 多年來所見所聞的心得, 由波波大人我, 蓋狗印認同,特許丟上部落格給各位聞香一下.
有拜有保庇,無拜會出代誌??
文章還沒開始, BGM先行, 三太子串場跳一下.
王彩樺的歌:保庇
保庇 保庇 保庇 保庇 保庇 保庇 保庇 噢
保庇 保庇 保庇 保庇 保庇 保庇 啊啊
是滴!拜拜就是這麼接地氣,這麼地全民,耳熟能詳的三月瘋媽祖,東港王船祭,新竹的城隍祭,還有各地的廟會民俗活動, 都是民間宗教活動, 平常進香跟個團上車睡覺下車尿尿,考前拜個 all pass,買個彩卷拜個手中這張能中奬,開店做生意拜個財源廣進,行車走船拜個順風順水的. 生在台灣,這裡拜一下,那裡拜一下,似乎很理所當然,也這麼融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.
所以呢, 當我們心中有所求, 就應該去拜拜求神明?然後就有有拜有保庇嗎?
還有, 神明不允,就說這間廟不靈不夠力,找下家廟來求,求到某間廟得你所願,便大聲說這家廟的神很靈?之前拜的廟無效?跟看病一樣, 這家醫院看不好, 就到處打聴哪家醫院名醫名刀喬關係看病?
記得小時候,大人出門帶去廟內拜拜, 所求大多是求平安,求身體健康, 早期氣象預報沒這麼發達,出海補魚常有傷亡,尤其是遠洋漁船一出海就好幾個月才會回港, 這種看老天臉色吃飯, 出海漂泊的行業,當碰到災難時,常顯人們的微小與無助,此時入廟所求, 不過就是基本的求個平安歸來,身體健健康康的. 神明在人們的心裡面, 就是一幅慈愛的,聞聲救苦,令人禮敬的大智大能者形象
及長, 碰到台灣錢腳目的時機,這個禮天敬神的心漸漸有些質變了. 當時一些無主孤墳突然變成半夜一堆人搶看香灰求明牌的夜市, 連個車禍被撞的被害人都要躺著要肇事車主看倒地姿勢猜牌支 ! 當人民生活普遍不再困苦, 己經豐衣足食之後, 接下來求的,就是比車比房比發財, 求官求名求業績了.於是乎, 敬神賜福變成求發財交易了. “保佑我發財, 保佑我中奬, 保佑我業績達標,那麼我就打金牌,請歌聲團答謝”. 好了, 那屢求不應的呢,那些神像下場如何? 各位記得那時候常有在垃圾堆,在溪邊河邊發現一堆被毀損丟棄的神像的新聞吧?
有幫到我榮我發你才有得吃香喝辣,沒幫到我不榮不發,就換你倒楣衰小,是這樣的嗎?
所以,拜拜是在求什麼? 求心安理得,還是求心貪妄得?
當我們踏進廟的時候,有沒有想過什麼是該求的?什麼是不該求的?
神明之所以為神明, 乃是其人生前有超凡之處, 也許是大忠大孝利他薄己, 貢獻自己的能力來造福人群社會, 死後受人景仰 ,所以蓋廟來紀念,傳遞善能量世世代代下去. 我們平日進廟禮拜時求福避災時, 也不忘見賢思齊一番, 從自己修身做起,進而善化社會風氣,形成一個正向循環, 這不就是原本建廟的用意?
但現在呢? 廟愈開愈多,密度快比7-11了, 廟名取得一家比一家威風,有的廟也開始增加供奉文武財神三太子之類的,這些在在都是顯示人性空虛浮盪,想求財發達的焦慮,而廟方也為了搶香客,順勢推出世俗認為好求財求名利的神祉,或者是巧立名目,開發愈來愈多的法會科儀, 來滿足大家的需求. 往昔的莊嚴虔敬的心己淡,取而代之的是人對神的自己為是的交易, “只要讓我發財了, 我一定打金牌,請三天歌舞團等等之類的”, 以為人單方面的取悅神明即是給神的謝禮?